Global Analysis

基督教信仰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牛津共识”的意义

Thomas Harvey 11 月 2013

2013年8月,中国神学论坛第六届研讨会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以“基督教信仰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为主题,研讨会汇聚了一群来自中国及全球各地的基督教,新儒家,新左翼,以及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学者。这次会议产生了两个显著的成果:

1. “2013牛津共识”

来自中国的基督教,新儒家,新左翼,以及自由主义学者在这次会议上达成了“2013牛津共识”。虽然这些学者代表不同的,甚至经常彼此对立的思想背景,却在共识中承诺:相互尊重,共同努力来关心和面对中国以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

简而言之,这份由28位学者签署的共识,回应了这次会议的精神:在最高水平的学术层面对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交流,培育对不同意识形态和思想立场有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2. 和基督教信仰的相关性

普世基督教要与世俗学者互动,一同解决社会问题的议题,而这次会议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这次特别的会议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学者带到了一起,围绕中国当前各种思潮进行讨论。从而提供了有见地又彼此相关的跨学科讨论——政治,哲学,宗教各个角度彼此交织。而更特别的是,在此期间,会议所在地牛津宣教研究中心(OCMS)宣布,要开始一个新的中心,致力于研究全球基督教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

会议的重要意义所在?

这次会议以及其成果已经在中国被广泛报道。不同立场的新闻媒体都表达了对“共识“的一致认可。此外,一些媒体指出,这次会议的举办地在海外的牛津,无疑为这次会议增添了分量,更为来自亚洲,北美和欧洲的学者进行公开讨论提供了机会。

因为这次会议将世俗和宗教学者汇聚一堂,来讨论基督教信仰与中国的思潮,在会前有人担心会因为产生摩擦而无果而终。这个担心被证明是多余的。相反,这次会议跨学科的性质,促进了对话,亦促成了“共识”的产生。

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议在对基督教信仰,思潮,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这次会议将中国各种思潮与基督教信仰的张力呈现了出来。这有助于基督教学者认识并且回应这些张力所在的观点。
  •  此外,这是一个学术会议,所代表的是在学术上寻求清晰度与共识。因此,不会被与会代表视为一个不恰当的干涉中国内政的会议。会议的学术氛围也让参与者愿意仔细的聆听,回应,对话,承认差异,并寻求潜在的共识。

展望

这次会议在中国的基督教以及非基督教的学者或是学术机构的负责人之间,以及在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之间,建立了桥梁。因此,若来自中国的学者对在会议上提出的相关议题想有进一步的寻求,这次会议亦提供了途径。此外,这次会议更是建立或加强了一些基督教学术机构和宣教机构的联结:包括11个全球研究中心,29个中国,亚洲,欧洲,以及北美的大学,12个非盈利组织,基督教事工,以及宣教机构代表。

影响

虽然不无风险,但是这次会议将中西方的基督教以及非基督教学者汇聚一堂,一同探讨中国的基督教信仰和社会思潮的议题,非常有创意且有成果。这次会议甚受与会的非基督徒代表的好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增进理解,彼此欣赏,甚至改进基督教与其宗教或世俗层面的批评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中国进行传统宗教体制框架下对基督教信仰的讨论总是充满了官僚或外交障碍,而这种会议的方式提供了另外一种方式,让有宗教学者和世俗学者能共同参与信仰议题的讨论。

Author's Bio

Thomas Harvey

托马斯. 哈维(Thomas Harvey):英国牛津宣教中心的教务主任。1997-2008年在新加坡的三一神学院任系统神学资深讲师。

Related content